当前位置:首页 >> 数控设备

德国战车牵手济南制造老伙伴擦出新火花

2022-09-17 23:17:40  振睿机械网

“德国战车”牵手“济南制造”“老伙伴”擦出“新火花”

济南与德国在工业、制造业等多领域合作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对接“德国工业4.0”,济南向智能制造强市大步迈进.     在2016中国国际智能制造大会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上,这家研发汽车制造装备的高科技企业与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此同时,有19个与全球知名公司合作的项目在此次大会上签约入驻济南……      其实,中德两国产业的密切合作,在济南早已发酵。从1904年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贯通,到100多年后的今天,济南和德国在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愈发紧密。近年来,德国工业4.0受到全球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老伙伴”的济南该如何借鉴德国经验,让济德合作更加深入?      低调济南深藏“高端制造”      “今天我们来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不是来学习技术的,而是为了抢占德国市场。世界首台光伏逆变器诞生在德国。他们的产业基础非常雄厚。但要说制造当前世界最好的光伏逆变器,我们有信心做得更好。”山亿新能源公司代表解学刚在大会上如是说。      敢于叫板的信心源于企业的硬实力。山亿新能源成立仅8年,已成为国内最知名的光伏逆变器品牌之一,公司出口销量连续多年国内领先,产品远销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这家公司的总部在无锡,半年前选择落户济南,最近才刚办完手续。      “济南公司是我们的区域中心,辐射山东省及周边。这里不仅有销售部门,还有一部分研发。之所以选择济南,一方面我们很看重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的人才优势,另一方面从产业链来说,高新区已有的智能输配电产业集群也对我们有强烈吸引力。”解学刚说。      “世界第一”们凑到一处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或许未来有一天山亿新能源和济南晶正电子会告诉我们答案。晶正电子成立于2010年3月,是济南市首批海外引才计划引入专家胡文所创办的企业。公司的拳头产品叫铌酸锂单晶薄膜。这是一种重要的光电材料,是集成光学、非线性光学、光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基片材料之一,有着“光学硅”的美誉。      在胡文的带领下,晶正电子率先研发出直径3英寸、厚度300-700纳米铌酸锂单晶薄膜产品,成为全世界唯一实现“光学硅”工业化生产的公司。未来,晶正电子计划以薄膜产品为龙头,在济南高新区打造国际光电薄膜材料研发生产中心和光电元器件的产业集群,实现更多的“世界第一”。      光伏逆变器和铌酸锂单晶薄膜只是济南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控机床、服务器等板块,还有许多“世界第一”低调地隐藏在这座城市。虽然它们尚不为大众所熟知,甚至仍在寻求成果转化的道路上求索,但它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中,踏踏实实用成绩说话,捍卫着“济南制造”、“中国制造”与世界平等对话的荣誉。      “老工业基地”成为过去时      挺直腰杆的同时,济南也在正视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济南曾声震全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里一度有10多家制造业企业集团、9个工业局。然而,在产业转型升级大潮中,济南制造有些动力不足。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济南制造渐渐“平淡”下来,多家市属上市公司集体沦落,在山东制造业50强榜单中仅有7家济南企业上榜……      53岁的徐乃运是济南一家机床销售企业的负责人。去年6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在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上曾读过一封市民为城市发展献策的信。那封信正是徐乃运所写。      在谈到济南机床行业时,徐乃运一口气提出十几条建议。“中国机床工业史上有‘十八罗汉’,前三名济南就占了俩。全中国第一台龙门刨、第一台压力机都是济南出产的。直到现在,提起咱济南的‘6132’、龙门铣、龙门刨,行内人还是竖大拇指。”徐乃运说。      但是,“老底子”不一定能带来效益。徐乃运告诉记者,近年来,广东、深圳民营机床厂快速发展,逐年挤压国营大厂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有价格优势,营销渠道灵活,产品外观也更好看。这些咱们也该学习,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当年济南机床享誉全国,靠的是硬实力。如今突围,还是得靠实力、靠人才。”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田新诚认为,济南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等,但目前在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水平还不高,要培育形成规模集聚效应还需付出很多努力。他建议,除了做好长期培育产业实力的准备外,还需要做一些短期见效的工作,首当其冲的应是通过政策扶持、营造软环境等措施把人才留住。      其实,在引才聚智方面济南做了很多功课。今年6月新出台的招商引资扶持政策将企业入驻济南的一次性补助上限提高到一亿元,来济工作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除了能获得安家补助和工作性补助外,还可享受工商、税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绿色通道待遇。济德“好伙伴”越来越紧密     繁忙的汉堡港是德国经济繁荣的缩影,这座德国第一深水良港每天吞吐几百万吨的货物,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这里似乎没有留下任何影响。      当欧洲经济一蹶不振甚至深陷债务危机,唯有德国率先走出泥潭。究竟是什么使德国企业能在全球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借鉴,最终将原因归结于德国企业对制造业的偏爱专注,不仅是宝马、西门子这样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公司,众多不知名的中小型企业也稳稳驻守着德国制造。尽管德国产品的劳动成本高,但由于产品性能高、质量售后好,企业也不愁没市场。      有人总结,德国企业往往偏安一隅,像是个稳重又充满活力的中年人,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目标,稳定而专注地在一个领域发展。它们可能是“小公司”,也可能是“慢公司”,甚至还可能看起来是“笨公司”,但稳定的业绩和成长表明它们绝不是“差公司”。如今,这种“稳重中带有活力”的性格评价也被用在了济南企业身上。德国人喜欢“实在的”,德国企业来济南考察项目,相比漂亮完美的规划设计,他们更看重“所见所闻”,而济南人“实在朴素”、“有一说一”的性格正好与之一致,这被很多亲历者们看成是双方能够成为“好伙伴”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友好的关系可追溯至上个世纪初,从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到济南第一家银行、电影院,再到如今成立的济南—德累斯顿产业合作办公室、济南中德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再到德国工业园规划建设、2016中国国际智能制造大会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的召开,济南和德国在工业、制造业领域不断加深交流与合作,这也让双方的关系愈发紧密。尤其近年来,更多的德国企业把目光投向济南,“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在济南投资的德国企业最多,而此次智能制造大会上也吸引了众多德国工商业人士参加,规模空前”。      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管委会主任助理陈西武长期从事招商工作。他告诉记者,他与德企接触的最大感受是,德企员工与企业性格有着高度一致性,稳重踏实、严谨负责。      “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德国工业四次腾飞的坚实基础。教育是前提,也是关键。德国的成功经验就是他们独创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目前济南已经引入了德国认证的‘双元制’教学体系。济南职业学院正在培育济南首批德系现代学徒。”陈西武介绍。      “走出去”把研发中心开到德国      “中国和德国两国之间,特别是在智能制造领域,有很多合作机遇。”在德中经济联合会理事会的林武福看来,作为传统的制造大国,中国占据全球制造产业20%的高份额,市场前景广阔。“中国制造2025”规划与“德国工业4.0”计划有共通之处,两者都意识到了制造行业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中国和德国两个市场,在智能制造领域都拥有极大的需求,两国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      谈到与德国的合作共赢,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高树仁告诉记者,德国先进制造业技术水平世界一流,济南的追赶之路还很长。目前,我们学习德国经验不仅限于购买德国设备、引进德国企业,而是更多地则转向了人才、研发技术层面的交流合作。中心正在规划建设德国工业园,布局高端产业集群,除了配套完备的生活基础设施外,还将规划配套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目的就是通过对产业、人才、金融投资、创新研发等方面实施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企业、增强实力,强化高新区乃至整个济南的辐射影响力。      而除了“引进来”,济南也在大胆“走出去”。目前,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市场广阔,欧洲人力资源正处于“价值低洼期”,不少济南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外,去德国建研发中心。就在今年9月,济南中德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中心在德国斯图加特投入运营,山东航天华德装备有限公司、山东以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成为首批入驻企业。      济南企业有了政府信誉作担保的“孵化器”,在德国寻找技术人才、合作伙伴就变得容易多了。“我们想把汽车配件卖给德国产奥迪,最好的办法是请德国的奥迪、保时捷等德国原厂的高级技术人员对接。”沃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松岩通过“孵化器”在德国轻松找到了技术人才,而且还通过专业咨询管理人员在德国及欧洲寻找对口企业并促成合作。      济南制造迎来“最好的时代”      “对我们来说,中国市场非常重要。我们愿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把德国的技术转移到中国,在中国进行适应式发展,逐渐融入中国市场。”德国弗劳恩霍夫陶瓷技术与烧结材料研究所助理布约恩·施瓦茨说。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同样也需要中国。“促进智能制造业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相信这个目标完全是可以实现的,但必须通过加强中德之间紧密合作才能实现,也必须实现长期合作。”林武福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下中国制造业的情形,业内人士曾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语来形容。借助“中国制造2025”抓住“智能制造”的话语权,如何助力本土制造业崛起?     其实,对接德国乃至与世界接轨,并非济南“一厢情愿”,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企业对济南发展前景充满期待。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中心规划发展部赵崴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以商招商”的故事。几年前,临工重机与沃尔沃合资的大项目落户高新区。从签约到征地建厂,再到开工投产,全部都在当年完成,这样高效的办事效率给投资企业留下了好印象。更重要的是,项目签约落户并非“一锤子买卖”,在企业后续的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甚至员工生活等方面,从济南市到高新区都给予了“悉心照顾”,人才、项目留下来了,企业也在此踏实发展。今年,对济南软硬件环境感到满意的临工重机又把瑞典企业山特维克集团招引到济南,计划合作新建年产5000台中高端矿山设备项目。      越开放越发展。尤其今年以来,“济德”合作迅速升温,济南企业与德国公司合作引进智能停车场解决方案,牵手德国科研院所共建中德联合智能制造实验室,合作打造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等等。这样的合作效率吸引了更多的济南企业跃跃欲试。      就在刚刚结束的2016中国国际智能制造大会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上,19个项目签约入驻济南高新区,包括西门子、德国3S公司、费斯托等全球知名公司,涵盖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多个产业和加工制造、职业培训、研发中心等多个业态。“这些项目规模大、质量高、前景好,将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端武说,“下一步,围绕中德合作形成的产业链和达成的共识,高新区将规划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建立中德合作4.0研发中心,建立职业教育、双元制教育基地,同时打造智能制造的智慧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物流园区。未来,还将联合有关部门,探索中德货运和客运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打造更便捷的交通要道,推动中德两国产业更密切合作。”      “中国制造要走自己的路”      “发展是为了自己,不是给别人看的。比起‘面子’,我们更重‘里子’。”提及如何学习德国这个话题,山东以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季囡颇有感触。      她的公司刚刚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下属行业协会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引入德国生物质能转换的三项关键技术,在山东建设小型生物质能源站。6日至11日,韩季囡与中德专家组前往济宁、寿光和聊城,考察菜叶供暖、秸秆发电等环保技术在山东落地的可行性。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就像捅破窗户纸。”韩季囡表示,在某些领域,我国的制造业相对落后,但往往关键只在于某一项或几项技术。她始终认为,中国制造要走自己的路。以清洁能源为例,德国技术建立在精细化垃圾分类的基础上,而这个前提条件国内目前还做不到,中国企业必须立足国情,自主研发有“里子”的好产品。

弯曲载荷试验仪

济南静扭强度试验机厂

济南花键轴静扭强度试验机

花键轴静扭强度试验机参数

济南扭力试验机参数

济南扭力试验机价格

济南驱动桥桥壳多通道试验台架图

试验机厂

疲劳试验机价格

济南扭力试验机厂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